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上记载,有关唐人登第的著作计有三种,即崔氏《唐显庆登科记》五卷,姚康《科第录》十六卷,李奕《唐登科记》二卷。这些书都已亡佚,而据《玉海》卷一一五《选举》引姚康《科第录叙》,云是穆宗长庆之前的“登科记”就有十多种。这类著作大都出于私人著录,到了宣宗时,情况才有改变。《东观奏记》卷上曰:“大中十年(856),郑颢知举,后宣索科名记,颢表曰:‘自武德已后,便有进士诸科,……所传前代姓名,皆是私家记录,虔承圣旨,敢不讨论。臣寻委当行祠员外赵璘采访诸家科目记,撰成十三卷,自武德元年(618)至于圣朝,谨专上进,方俟无疆。’敕宜付翰林,自今放榜后,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。仍仰所司逐年编次。”这也就是说,中唐之后已经建立起了逐年编纂的制度。
经过五代之乱,这些“登科记”大半已经散佚,时至宋初,就有人出来搜集,并重行编纂,那位对保存唐代文献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乐史,在这方面的成绩也很可观,《玉海》卷一一五《选举》载:“雍熙三年(986)正月,乐史上《登科记》三十二卷,《唐登科文选》五十卷,《贡举事》《题解》各二十卷,以为著作郎,直史馆。”可见他对有关唐代科举的文献全面地做过整理。
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(1160),则有洪适的《重编唐登科记》十五卷问世。此书不见后世目录,想是宋代之后即已亡佚,但在《盘洲文集》卷三四中保存着《重编唐登科记序》,可知他是根据姚康《科第录》的前五卷(即唐高祖、太宗两朝),又据崔氏《显庆登科记》及续书,再参考《唐会要》《续通典》及唐人文集加以补正,故名重编。这就说明,唐代的一些“登科记”,此时还完整地保存着,只是由《因话录》作者赵璘编纂的《登科记》,已经遗佚而不见于书目著录了。
后代记载登科之事最为完备的材料当推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。此书卷二九《选举考》二中有一份《唐登科记总目》,载唐初至昭宗天祐四年(907)历年登科人数,末称“右唐二百八十九年逐岁所取进士之总目”。这个总目之中没有包括明经、制举这两种也很重要的科目的中举人数,但如有关秀才科的兴废与中举者的人数等有关材料,则由此书得以保存。看来马端临还能看到不少唐代的“登科记”以及宋代乐史等人的有关著作,才能做出这样详细的记录。
明代万历时,徐应秋撰《玉芝堂谈荟》三十六卷,也保存着许多唐人登科的材料,中如《历代状元》等记载,如果不是见到大量的原始资料,那是编纂不出来的。由此可知,时至明代后期,尚能见到数量众多的唐人登科的文献。
经过历史的淘汰,唐人和宋人所编的“登科记”的原貌已经难于见到,然而王懿荣刻《天壤阁丛书》,于《莆阳黄御史集》后附正德本《别录》一卷,内附有关黄滔登科的册页一幅,保存着某种《唐登科记》的原貌,今将此页转录如下:
唐登科记
卷第八
乙卯乾宁二年刑部尚书崔凝下进士二十五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