芃芃(pénɡ):茂盛的样子。
庾(yǔ):露天谷仓。
股肱(ɡōnɡ):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。股,大腿。肱,肘臂到肩的部分。
庑(wǔ):厅堂四周的廊屋。
张公是南京人,为人慷慨豪迈而又节操高尚,以器度宽广闻名于天下。国家遇有大事,张公是可以委托的。我在文章末尾附一首诗来记述他的事迹:大宋天子登宝位,岁在甲午四方宁。忽闻蜀人传谣言,道是敌寇犯边境。朝廷武将彬彬立,文臣谋士聚如云。天子有旨志自定,派我张公往抚平。公从东方来上任,旌旗招展猎猎风。蜀人争相观重臣,街巷填满无余空。皆言张公貌坚毅,神情镇静且从容。张公温言劝蜀人:“各自家室好安顿,无根谣传莫要听。谣言本非吉祥物,料理生计农道正。春日采桑剪柔枝,秋高打谷实粮囤。”蜀人叩头拜张公:公似父母又如兄。公在蜀中西园里,草木茂盛郁葱葱。公开筵席请同僚,奏乐击鼓响咚咚。蜀人纷纷来拜望,愿公寿比万年长。蜀中少女多窈窕,闺阁娴静媚妖娆。蜀中婴儿话呀咿,如今已会学人语。当初张公未到时,心肝只怕要遗弃。如今庄稼多丰茂,宽阔粮仓立两道。妇女儿童生蜀中,丰年欢喜非常情。张公昔日立阙庭,天子倚为得力臣。今有圣旨召回归,张公怎敢不遵命?建起殿堂真庄严,既有房廊又有庭。张公画像挂殿中,穿着朝服结冠缨。蜀人劝勉相告诫,不再怠惰起逸心。张公人虽归京城,画像永留慰蜀中。
苏轼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他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都是古文名家。而苏轼本人的诗、词、书、画均成就非凡,是“三苏”乃至整个宋代文人中名气最大、对后世综合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文学艺术天才。苏轼早于嘉祐二年(1057)即中进士,但旋遭母忧,正式任职后又遇到王安石变法和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之争。苏轼有自己的观点,不依附于其中任何一方,故虽有才而为各方所提防乃至忌恨,屡不得意,长期在地方上的杭州、密州、徐州等地任职,并曾被远谪儋州等地,颠沛流离,但这些坎坷的经历和政治上的疏远闲散,反而使得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日益提升,真可谓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。
刑赏忠厚之至论
这是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应进士时所作的成名策论,大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,称“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”,也由此奠定了苏轼的文坛地位。本文立论清晰,文笔顺畅,从刑罚和爵赏各自的本来功能出发,推究古代圣君无论赏罚均以爱民忧民为本,指出“仁可过,义不可过”,宁宽勿苛的“忠厚之至”原则,对当时聚讼纷纭的刑赏轻重问题,以儒家经典为依据,参以圣王事迹,最后引《诗经》、《春秋》为证,论证充分严密,结构圆融自然。
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际74,何其爱民之深,忧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!有一善,从而赏之,又从而咏歌嗟叹之,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。有一不善,从而罚之,又从而哀矜惩创之74,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。故其吁俞之声74,欢休惨戚74,见于虞、夏、商、周之书。成、康既没,穆王立而周道始衰74,然犹命其臣吕侯74,而告之以祥刑74。其言忧而不伤,威而不怒,慈爱而能断,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74,故孔子犹有取焉。
尧:唐尧。舜:虞舜。禹:夏禹。汤:商汤。文:周文王。武:周武王。成:周成王。康:周康王。
哀矜:怜悯。惩创:惩罚。
吁:表示不以为然的叹息声。俞:表示应允的声音。
休:喜悦。